□???? 歐資源
用“原生態”這個詞來說明或標志其作品的本色原味,是近幾年來在演藝、文學界常用的。青歌賽分組設有原生態唱法,文學作品推介時也有用原生態之類的說法。我對此并沒有作太多的考究,以望文生義式的理解,原生態無非是說其作品的“土”而不“洋”,“俗”而不“同”,“俗”而致“雅”。有人說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原生態也是不可“復制”、“克隆”的,是本色的。
《湘永人》是我來湘煤集團工作后有機會讀到的來自煤礦最基層的期刊,一開始給我的就是這種感覺——原生態。說的都是煤礦的事,礦工寫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我生長在煤礦,與煤礦的情緣與生俱來,讀著《湘永人》里的文章總是倍覺親切,或身臨其境,或感慨萬千,或掩卷深思,或開懷仰笑。對礦山生活的熟知使我對《湘永人》的理解體悟多出幾分。我自以為讀了些書,但近些年能夠引起共鳴、令我激動的不多,讀《湘永人》使我內心的激動油然而生。
《湘永人》是湘永礦業公司黨委、行政、工會主辦的一份內部期刊,我沒有翻查這份刊物源自何時,出自誰的主意,但我要為決策者的這份心意、這種創意、這份執著叫好。作為一個企業,尤其是一家步入暮年的煤礦企業,要辦的事很多,困難也不少。改革發展、生產經營、安全穩定,哪件事都重要、繁雜。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利輕文的時下,不急功近利,不浮躁輕狂,潛心做事,能有這份心境,并堅持著辦下來,還辦出了特色和影響,首功當屬許永德、劉湘才。他們能夠這樣做至少說明其本人心境的平實高雅和對眾生的敬重引導。作為社會人,不單是吃喝拉撒,情感的表露,意志的傳導,心靈的溝通總是要的。《湘永人》已經成為湘永人共同的精神家園,于是我對企業文化的力量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湘永人》寄托著數代湘永人的眷戀。翻開首頁,翻身作主人的喜悅、勞動競賽的火熱場景,一張張樸實的笑臉和一幀幀記錄著光榮的照片,喚起人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老照片”把我們帶回到火紅的年代,湘永人艱苦創業的日子。如果把《湘永人》中記錄的那一串串故事演排一下,肯定是另一部“激情燃燒的歲月”。沒去過煤礦工作的人也都曉得煤礦的艱苦,在煤礦工作過的人對那段經歷多是終身難忘,更何況這些“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兒孫”的老煤礦?“時光巷道”把從建礦之初以來的往事,通過作者的敘述生動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對往事的眷戀是因為我們曾經為之奮斗為之付出過,痛苦也好榮耀也好,都成為了時光巷道中的一段,這是人生最寶貴的東西。原湘永煤礦曾經有過的輝煌和湘永公司今天的堅持,正是幾代湘永人努力的結果。翻看“老照片”,行走在“時光巷道”,每個人都會為之感動。人是不能數典忘祖的,如果對過去吐唾沫,那就意味著是對父輩和我們自己曾經為之奮斗過的否定與不敬。
在今年的第三期上,“湘永人家”和“湘永人物”,記述著我們身邊的人和事,親切感人,平凡可敬。《無言的母親》敘述了生活的艱辛不易,母愛的偉大堅強。《推不垮的親情》和《一家三口獻愛心》記述的是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事,簡單的故事,平凡的人物,彰顯出的是愛的光芒,一種是親情之愛、骨肉之情,一種是人性之愛、無疆之愛。來過煤礦的人都說礦山人情味濃,有時我在想這或許是艱難的生存環境造就的。人們來自四面八方,終日在黑暗深邃的井下工作,正是親情愛心把我們緊緊連在一起,苦中有樂,雖苦也榮。生命和生活才美麗,人生路上有了愛才不會孤獨。“鐵管家”唐鋁是礦山子弟,當過兵,按算也有四十幾歲了,一名普通的坑代員,管的對象是簡單的井下單體支柱、∏型梁、液壓泵等,我在礦上工作多年,對這個不起眼的崗位的難度和重要多少有些了解。管好了節省的費用不是小數,敷衍塞責馬虎了事誰也說不出什么。真要管好就要下功夫,“鐵管家”有一段描述:針對回采容易丟單體、∏梁,唐鋁每天在調度室當派班紀錄,只要那個班回來,他就要跟著下去,盯住不放。如今銅角灣礦每月租賃費已降至二萬四千元,而此前是三萬八千元。如果工作都精細到這個程度,責任落實到這樣,成本控制就不會是空話。“走向與傾斜”這原本是采煤學中的技術術語,初看也弄不清怎么會與一位黨支部書記的高尚情懷有關,讀過之后原來是姚安華同志“干工作有勁頭”、“待工友有情義”、“對家人有愧疚”的精神風范,向我們展示出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工作沿著事業的走向矢志不移,熱情向工友和連隊傾斜。作者沒有點題,我這樣理解行么?
文學不僅是紀錄故事,更是教化引導人向善。《湘永人》設有“湘永人論壇”、“黑土地文苑”、“八面來風”、“科普之窗”、“他山之石”等欄目,我嘆服編輯的用心和獨到的專業素質,立意高雅而又腳踏實地,矚目遠方而又著眼自身,寓教于樂,寓教于理,小故事寓大道理,發人深思,催人向上。言論述評,全由員工自由發表,在暢述和溝通中相互啟發;領導意見、群眾心聲在交流中融匯凝聚。我在想,《湘永人》在發行和傳閱中潛移默化地給人以啟迪,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在這里有了新的詮釋和范例。生活原本是最真實的教科書,生活中的點滴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教會我們怎樣生活、怎樣做人做事。《湘永人》從最初的策劃到現在每刊印出,伴行的是湘永人。歌頌的湘永人,獲益的也是湘永人,便江河畔的湘永雖老,卻始終有活力、更加有魅力。
圍繞《湘永人》耕耘的是一群文學愛好者,寫大家熟悉的人和事是有難度的,難在這些平凡的人和事要能打動人,催人奮進,又不能拔高,更不能造假,唯有真實才能感人,他們做到了點燃別人、照亮自己。編排效果對于一份刊物來說如同裝扮,俗話說得好“佛靠金裝、人靠衣裝”,好的編排會讓美文增色,視覺效果更好。看過幾期之后,我看編輯們的水平不錯,期刊眾欄目、圖文、版式都是匠心獨到,相映成輝。
早些時候就想對《湘永人》寫幾句話,遲未下筆,看過幾期之后,也不再忌筆拙思淺,寫下這些文字,是因為感動,或是靈犀……
????????????????????????????????????????????? (作者系集團公司黨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