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通訊員 康多君
記得改革開放初期,我懷著無限憧憬,隨父步行20余公里來到了馬田煤礦高倉工區上小學。可一入礦卻讓我大失所望,低矮的房屋,坑坑洼洼黑色的泥濘道路,一腳踩下去沒到了鞋面,剛買的新解放鞋變成了黑色,讓我心痛了好一陣子。到了晚上,天還沒黑,全區的職工家屬就搬來椅子,擠在一個坪里看工區唯一的一部彩色電視。茶余飯后,常常聽到老一輩礦工們講起井下一些事情。
建礦初期,馬田煤礦只有900余平方米的茅草房,地面無一間瓦屋,生產方式是靠肩挑手扛,生產條件極端艱苦。井下采煤工作面大多是采用穿洞式的開采方法,工人們在工作面采煤如同在悶罐子里一樣,熱得難受。當時使用的都是木支護和竹子支護,頂板來壓,竹子就劈哩啪啦如放炮竹,工人們嚇得只有拼命往外跑。瓦斯治理更是苦不堪言,經常是憑感覺,靠經驗,經常發生瓦斯事故。工人們講起1974年發生的“8·25”瓦斯爆炸事故,想想都讓人后怕。
如今,我成了礦工中的一員,沐浴著礦井改革改制30年的春風,目睹著歷屆礦工們歷盡艱辛,頑強拼搏,堅持改革改制,狠抓礦井改造,大興礦區福利建設。礦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企業改制成馬田礦業公司,形成了具有馬田特色的礦區文化,建設成了集各種生產、生活設施配套齊全的中型企業。地面樓房高聳,路面全部變成了干凈的水泥硬化路面,再也不愁淹沒鞋面了。礦區人民的生活更是豐富多彩,家家有了自己的家庭影院,礦區有了自己的有線電視網絡,再也不用擠在一起看電視了,礦區的文體活動也是色彩紛呈,職工俱樂部、學習娛樂室一應俱全,高大亮麗的高照燈下,職工家屬們跳起了歡快的健身舞。井下和以前更是兩重天。在大力實施質量標準化建設和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下,巖巷掘進實施光爆錨網噴,巷道成形好,表面光滑,支護強度高,巷道干凈整潔,采煤工作面采用液壓支柱與п梁成組邁步式的先進開采工藝。再看煤巷掘進,全封閉式的U型金屬棚一圈圈的往里延伸,宛如鋼鐵城墻般堅固。先進機械設備的投入則更大,計算機技術在瓦斯管理、配電管理、提升運輸等領域得到了充分應用,實行了微電腦控制。所有礦井都安裝了監控系統,井下所有工作面都裝有瓦斯自動報警斷電儀、遙測儀,在地面就可以看到井下瓦斯的涌出量。同時,建立了地面瓦斯抽采系統,不但可以釋放井下煤層中的瓦斯,還可利用瓦斯進行發電和日常生活用。
這一系列的變化正是改革開放30年的巨變,更是凝聚著歷屆煤礦工人的汗水和心血。通過軟件和硬件的雙重建設,確保了安全生產持續穩定好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