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87名礦工脫險記》有感
歐資源
人上了年紀就難得動情,對世事的洞悉和對人情的煉達都使得那顆早年極易被激動的心變得平和了許多,無論晴陰圓缺、高低上下,在上了年歲的人眼里就成了過程,從起點又回到原點,對過程的體悟早就使長者成了一尊不受香火的“菩薩”。然而在讀過《湘煤集團報》第20期《87名礦工脫險記》,我被震撼了。面對突如其來的水災,由歐綠林等同志形成的救援團隊,在經過二個多小時的生死援救后,最終將井下87名工友逐一通知到位并帶出井下。我生長在礦山,從小對礦山的人和事就有著特殊的感情和認知,聽過也看過井下出事故后的情景,其中的利害我是清楚的。三十幾年前我就在采煤隊工作,成天與工友們在一起生活勞作,井下工作環境的惡劣與工作的艱辛是常人不能承受的,那時我二十出頭,工作中時常常得到工友們的關照,對于他們的善良與樸實我是有著深刻的體會,以致許多年后我處在領導崗位時,考慮問題和處理事務時總要想到這一層。企業改革發展進程中,遇到過數不清的困難和問題,但只要想到這一層,信心和勇氣就會油然而生。
對于生命的寶貴,對于家人的責任和對生活的渴望,這些人們大抵都是明白的。只是能在危急關頭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到別人,卻是很難很難。當礦井突發災情的時候,歐綠林接到調度命令要其趕緊去通知其他工友,他二話不說,黃玉平在聽到通知后主動承擔往下通知的責任,等到再與其他工友匯合后,又讓其他同志先升井,他返回又去通知別人。此后又有李茂虎、楊文秋、王安華等同志匯入這支井下救援的隊伍,他們在與死神竟跑,進行著生命的接力。沒有人要求他們這樣做,也沒有任何的利益驅使,憑著一腔熱血和一顆善良的心。這在到處充滿著利益誘惑的市場經濟社會真是是難能可貴。人是需要善良的,今天人們在“市場”里角逐利益,卻未必非要——甚至千萬不可在市場以外的生活中異化為“金錢拜物教”的信徒。對比早幾日有關報道稱黃河邊有人為搭救落水人向附近經營皮筏的人借用皮筏時,因價錢無法談下來,只好看著落水者淹死,更有甚者站岸邊圍觀并對施救者起哄。真不知道這些人良知到哪里去了。當“市場”從封閉了數千年的魔瓶里釋放出來時,它既能滿足我們善良的愿望,又能實現我們邪惡的欲望,善良與邪惡并存于我們心中。良知首先表現為對貧弱不幸者的同情,邪惡的開端是“同情的缺失”,礦工的地位是低微的,然而他的善良如同黑暗中的明燈,照亮了井巷,引領著身陷絕境的人們一步一步走向光明和順境。
我更為彭成平等人的大義感動。從報道中看不出彭成平的身份和職務,看到的是:“還有6個工友沒有出井,他二話沒說一個人又返回井下,幾經波折終于找到他們并帶出井下”。脫離險境又再入險境,置自身安危不顧,為的是還沒有找到的6名工友。這是大勇,這是大義,就算是責任所在能做到這樣的程度,也是令人嘆服。我不清楚彭成平當時是怎么想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此時此刻他把工友的生命看得比自己重要。為主義成仁或是俠義之舉,我更為后者傾倒,沒有任何的目的性,出自內心,發于自然,沒有做作,沒有表白,來得那么流暢自然,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社會是復雜而多元的,市場追逐利益更需要良知守望。如果這方面缺失,恐怕不會有社會的和諧。人生活在社會上,都有著各自的利益。但是我們看到,經過市場經濟的長期發展,人們逐步認識到,那種赤裸裸的個人逐利特征,那種所謂“生存競爭,自然淘汰”法則實際上并不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和真正的基礎。市場經濟的特征在市場之外,在一種為社會和國家以各種方式認可的、普通的個人權利基礎之上,或許我們不能理解在大的災難面前,有人甘愿冒重大犧牲而無明顯利益的危險,這說明人不是機器,在他們投入這種行動的時候,還有比成本收益計算更多的動機——“善良和俠義”。
我不清楚,被救者是否懷有感恩之情,所在單位是否給予了表彰,我想施救者并不在意這些,因為一開始他就沒有想過。我惟愿在這次救援中表現出來的精神永續,惟愿善良仍在人心,忠厚仍在人心,愛心仍在人心。謹以此文表達我對湘永公司荊草坪礦井“6。24”大營救中的英雄群體的敬意!
?
?
?
?
?
?
?
?
|